中国建筑巡游|秦皇岛:作为“景观”的历史与自然
秦皇岛是“中国建筑巡游”达到的首座北方城市。这里曾经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地位卓然,又因为这样的发展而使城市景观一直停留在繁荣的过去。沿着海岸线从东北到西南,古代边防、现代航运、近代殖民、当代文旅成为四个相对独立组团,构成颇具代表性的滨海景观。
明明是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的日子,秦皇岛却总是有挥之不去的落寞和苍凉。时间缓缓流过,城市化建设在这里被拉得漫长,甚至能看见空置的建筑如何日渐腐朽,墙缝中怎样长出杂草,油漆怎样斑驳脱落。诸如高密度、老城保护、工业遗产活化、艺术季等许多当下热门议题距离它十分遥远。当代设计在市区难觅踪影,却在滨海的商业住宅区密集林立,意外开启中国“网红建筑”的篇章。
西港花园附近遗存的港口建筑,目前正在逐步修缮更新成为新的公共公园
秦皇岛地区冬暖夏凉,气候宜人,这里的海终年不冻,原本为了辅助天津港而建设的秦皇岛港已经成为中国煤炭运输的重镇,来自山西的煤炭经过大秦铁路,到达秦皇岛,再由此通过航运送往南方,所以这里也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港。
1898年,秦皇岛港开埠,成为通商贸易口岸。京山铁路、沈山铁路、京秦铁路、大秦铁路四条铁路干线直达秦皇岛港,使其成为海上运输中枢。图为原秦皇岛港的8号、9号码头,如今成为西港花园深处的甲、乙码头。
虽然近年来的秦皇岛旅游热度早已不复当年,但它却是中国近现代旅游产业的起始地,滨海度假景观的开发贯穿一个多世纪。
正在运输煤炭的秦皇岛港©️中国经济网
秦皇岛港是中国煤炭运输的重要枢纽,图为龙海大道南侧围栏背后的煤炭堆积如小山包
无论是宜人的气候条件,还是优美的自然景观,当一切都被当作可利用的资源时,海岸线就成为各方力量的博弈场。北戴河在清光绪帝于1898年签署的一纸诏书中成为“清政府允中外人士杂居的避暑地”,自此拉开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序幕。当时,各国人士只要在领事馆注册便可“永租土地”,每亩地税金仅五角,共计有64种不同国籍的人士到此避暑。中国第一座高尔夫球场、第一张旅游招贴画“英仕女骑驴图”和第一条旅游民航专线“平戴线”(北平—北戴河)相继出现。北洋政府时期,以朱启钤为代表的爱国人士们通过“公益会”建设北戴河海滨,聚义募捐、筑路修桥、设立医院,使“昔日之渔户荒村变为华北胜景”。截至1948年底,这里共建有中外别墅719座(不含义和团运动中被烧毁的建筑),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其中约三成由中国人修筑。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别墅部分用作疗养院和疗养所。
秦皇岛自1898年开埠以来留存下来诸多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统称为秦皇岛近现代建筑遗存,部分已经空置
建国后,近代别墅群被政府部门集中接管,建筑风貌因此没有在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被更替,由于使用人群的特殊性,这些建筑单体无法对外开放,当地人一般称之为“老房子”。如今,在特定政策和非市场化经营的环境影响之下,这里已经不复当年“夏都”盛况,很多建筑大门锁闭,仅留一人看守,已经许久不见使用痕迹。与之相距不远的秦皇岛港口近代建筑群则面貌稍有不同。2013年,秦皇岛港口近代建筑群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虽然仍有大量建筑空置,但已经有部分餐饮业态的入驻。
北戴河老别墅是中国近代四大别墅群之一,在这片沿海丘陵之上到1949年建成别墅已达700余幢。这里营造出蓝天、绿树、红顶、素墙北国度假氛围风格,又因近年来的空置又增添了宁静肃穆。
除了老洋房,北戴河区的公园建设历史同样悠久。1916年,朱启钤来北戴河修建了这里的第一个大花园—联峰山公园,随后又开始鸽子窝公园的建设,可惜刚建完鹰角亭,项目就因“七七事变”中止。直到建国后,1986年政府拨款对鸽子窝公园进行了修缮,还建设了50米长的仿古街,供名人题诗作画,同年景点对外开放。
自1986年起向公众开放的鸽子窝公园
来北戴河看海、玩沙子曾经是许多周边城市的孩子共同的暑假记忆。“每人小时候都必须有一张抱着石头的照片。”神奇建筑创始人朱起鹏和策展人姚岚一齐在参加“巡游体验:观沧海”时都有谈到。欧陆风小镇是早年间塑造旅游氛围的重要工具,所谓的异域风情与日常生活经验拉开差距。人造花灯、景观喷泉等经典游乐园配套在鸽子窝公园内比比皆是。但这一切都无法掩盖自然的魅力,公园海滨的北戴河湿地是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夕阳西下,金色的海面上沙鸥翔集,景色极为动人。
在鸽子窝公园大潮坪观鸟、与大海亲近的市民及游客
鸽子窝等传统公园由于建设年代早,离当代审美日渐远去,老别墅群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无法开放。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似乎进入瓶颈,只有住宅小区的建设从未停歇。
2009年,海碧台正式启动,这是摩西·萨夫迪在中国的首个建筑项目,一期已经建成,二期正在施工。Habitat'67 中层层退台式的经典建筑语言在海碧台延续,“一人一花园”的设计理念在这里得到实现。
由摩西·萨夫迪主导设计的住宅小区海碧台项目,二期仍在施工中
在昌黎黄金海岸,阿那亚以社区营造的经营模式在地产行业异军突起。由直向建筑设计的社区图书馆在网络获得6亿点击量后,“网红建筑”一词就此诞生。伴随着在自媒体的兴起,吸引流量变成建筑额外的任务,打卡点成为商业设计的功能配置,如今的人在图书馆不看书,在教堂不祈祷。而以视觉传播效果为主导的设计需求对于建筑师的工作方式产生的重要影响恐怕至今尚未发挥全部威力。
随后,MAD、如恩、标准营造、大舍、阿克米星、OPEN、TAO-迹、亘建筑、雁飞建筑等众多来自北京和上海的中国中青年建筑师到此留下作品,共同打造当代滨海乌托邦,没有人会拒绝阿那亚。鸽子窝的尖顶小城堡和荷兰风车进化成精心设计建造的当代建筑,艺术文化活动取代套圈、打枪等传统旅游项目,当然准入门槛也从几十块钱的门票变成业主或者酒店住客的身份。大众的审美意识和消费水平都在不断向前。
秦皇岛海岸景观因旅游开发的混合城市景观层次
阿那亚北岸待开放区域在建现场,九期的部分项目正在建设当中
如今全年公共活动不停的阿那亚令人想起活跃在1960至1970年代的实验建筑团体archigram设计的《即时城市》,Peter Cook曾经在视频中说道:“《即时城市》就像一场文化马戏团。它吸收了大都市的文化精髓,像马戏团一样带着它们到处走动,这样一个小镇或一个村庄就可以在一周内变成一种城市。”
除了专家学者,大约很少会有把长城当成文物,更不用说考古研究材料。在地图上输入“长城”二字,地点后面的定义是旅游景区。山海关、老龙头长城、角山长城、董家口长城、板厂峪长城分别是不同的景点。
1945年,冀热辽军区部队攻占山海关©️Wikipedia
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关于山海关还有另一组数据,今年7月1日至8月31日,山海关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45.2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79亿元。在1979年,秦皇岛市被评定为中国甲级旅游城市,山海关就随之成为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不到长城非好汉”语出毛主席1935年10月所写的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堪称最有力量的宣传语。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文物修复,山海关在1956年至1994年间开始不断修缮受损的城墙,方式是完整复建,而非现在的“修旧如旧”,很多历史信息就此掩埋;1980年,为了方便到达天下第一关,在南门东正对的城墙开了35米的豁口;2003年,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工程启动,修复行动再次展开,同时修建10万平方米的明清文化商业街,至此,景区格局基本确定。
上图:角山长城距山海关仅约3公里,目前也被开发为旅游景区
下图:燕山山脉东段南缘的板厂峪长城的壮景,游客却难以到达
与山海关的人头攒动相比,到访板厂峪则是另一番体验,景区全程空无一人,入口的游客中心室内用旧报纸糊墙,两条长凳上摆着色彩鲜艳的坐垫。工作人员是位中年女性,向来人简单介绍路线。检票进景区后看得见当地人开的民宿,旁边还有菜地,一路向前,能看到露营地的指示牌,长城却久久不见。山中有一段岔路是红砖铺地。汽车可以开进山脚,但是车辆进入收费20元,司机师傅的门票另算。从景区入口步行30分钟到山脚下,能看见有一片停车场,但是没有看到接驳车。只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正在修缮中。
老龙头位于渤海之滨,是明长城的东部入海处,有“入海石城”之称
与景区建设年代过早而手段滞后相比,长城的研究与保护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加速。1987年,长城入选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然而在此后长达25年的时间里,没有人知道长城究竟有多长。
关城由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所以得名山海关,这里是中国首批开放的旅游景区
直到2012年6月4日,经过7年的长城资源调查,《长城认定资料手册》定稿,中国长城的精确长度——21196.18千米从此有了定论。然而这还只是个开始,长城资源调查数据库中有20万张照片,这个数量对于普通的遗产保护地已经足够,但是对于长城意味着每千米仅有八张。不要说用于做研究,就连基础的资料档案都不够。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线性遗产,长城的基础数据采集工作量十分惊人。
建国后,以复建的方式修复山海关的城墙,靖边楼、牧营楼和临闾楼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自2003年就开始对5500公里的长城进行研究。当年没有无人机,团队只能把航模挂上航拍架进行拍摄,目前天津大学教授李哲则使用无人机超低空飞行,进行多角度扫描式拍摄,图像重叠率达70%以上,根据需求实现三维数据获取的自由。在厘米级精度的图片中,墙体表面的裂缝和残损清晰可见。
摄于清代的老龙头照片
随着数据的增量,关于长城的历史信息和多条线索越来越多地浮现出来。许多新发现可以回答过去模棱两可的问题。比如根据三维模型显示,山海关确实比居庸关和嘉峪关稍高一点,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关”。墨子曾经提到的突门在秦皇岛市抚宁区发现当下唯一一座实物遗存。过去认为长城主要是关和口是两层结构,根据李哲教授团队的广域研究,证明除此之外还有一级——暗门。此外,对于长城的许多错误想象正在不断得到纠正,例如在燧体内点燃烽烟的信息传递方式颠覆了在烽火台上点烟的认知。
老龙头景区游人如织,拍摄当天这里还在举行走秀活动
目前,围绕长城的文化建设又有新动作:在角山长城脚下,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博物馆占地106亩,总投资4.2亿元,主体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博物馆的建设对于文旅发展和对于角山长城这一文物本身所起到的所用恐怕不能一概而论。
秦皇岛西港区的工业遗迹
除了蜿蜒海岸线上不同类型的景观,秦皇岛还有冀东朴素的农村平房,长势喜人的农田,路边偶尔看得见卖水果的农户,工业景观是超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巨构,一闪而过的高塔似乎是山上寺庙的暗示……北方城市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落寞在沿路不断闪现,形成一幅不算密集,但拼贴感极强的长卷。
摄影:陈颢
撰文/采访:李里
制片:甜甜
编辑:全倬冉、杜涵茜
编排:穆越彪
视频出品:大湾视频
监制:蔡晓莉
导演:Hayley QIU
摄影:Hayley、莫英杰
剪辑:CHCHILL
调色:七
作曲&声音设计:Night Swimmer
导演助理:焦英豪
字体设计:zhuoran
平面设计:enkit
中国建筑巡游 首次线下活动
观沧海巡游体验
#001 秦皇岛
友谊湾携手梅赛德斯-奔驰联合特别呈现
中国建筑巡游“间奏”计划
江浙沪包邮区:第一章
浙江:弯折间的传统与当代
宁波(上):城市发展中——速度与品质的博弈
中国建筑巡游“三部曲”计划
始于西南:第三章
贵州:走不出的乡土
贵阳、遵义:混杂与奇观,在成为现代都市之前
桥梁三万座:破碎山地里的人造“平原”
黔东南:保护与发展的对立统一
中国建筑巡游
始于西南: 第二章
四川:是什么塑造了地方景观?
成都:休闲城市的狂飙突进
自贡:凝留盐业兴衰的小城命脉
汶川、理县、南江:三地乡村的灾后重建与建筑师的错位想象
中国建筑巡游
始于西南:第一章
云南:被凝视的丰饶与困顿
昆明:都市的吞噬与再生
大理、宁蒗(泸沽湖):人群更替,山水依旧
石屏:愿对古城的赤诚守护,让菁莪再造